最近几周,上海的小伙伴们不谈股票和房价,每天扔垃圾的时候,都在进行灵魂的拷问“这是什么垃圾?”同时一门心思牵挂着猪。
自2019年7月1日起,上海正式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。北京紧随其后,也将通过立法约束垃圾分类,罚款上限不低于上海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,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都将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
这是立法,不是玩闹。垃圾分类讲了那么多年为何这次突然严肃?强制分类对改善百姓生存环境有什么帮助?不怕,DataHunter数猎哥就从数据的角度来分析一下(以下图表,均使用 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。
1.全国总垃圾清运量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近15年来,我国的垃圾量可谓迅猛增加。根据住建部统计,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.15亿吨,2010-2017的年复合增长率5%。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,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大,约50%,另有10-25%为可回收垃圾,20%为干垃圾,剩余5%为有害垃圾。
2.全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清运量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在更为发达的城市,垃圾问题更严重。2017年,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43.07万吨,北京更加庞大,达到924.77万吨——更具象来说,如果用载重5吨的大卡车来装这924.77万吨垃圾,两辆一排,可以从云南西双版纳直接排到哈尔滨。以全国为观察范本,北京的生活垃圾生产力超过了24个省级行政单位,上海则超过了19个。
3.中国各地区人均垃圾清运量与人均GDP的关系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以2017年为例,我国各地区人均垃圾生产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.83,这意味着城市的生活垃圾制造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,越发达的城市垃圾压力自然也越大。北京群众的生活垃圾制造能力尤为强劲。平均每个北京市民一年能制造出0.43吨垃圾,分摊到每天超过2斤。
4.北京、上海近15年垃圾处理情况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、焚烧、堆肥或其他处理方式,其中主要以填埋和焚烧为主。经过填埋和焚烧两个流程以后,生活垃圾就算是经过了无害化处理。近15年来生活垃圾的发展趋势为填埋处理能力稳中有降,焚烧处理能来持续增长。
5.2017年全国各地区无害化处理厂数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,垃圾清运能力也需要增强,垃圾处理方式的简单化一直备受诟病,如今人们也更希望用环保的方式来处理垃圾。我国当前已经将发展低碳经济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,在城镇化进程中,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成为与人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事情。
1.以资源回收利用为导向的垃圾分类
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较为匮乏,因此将垃圾分为两大类,即能回收利用的一类和不能回收利用的一类。在当时以供销社体系为主导的回收系统,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首要考虑的要素。
2.以市场自由调节为主的垃圾分类
改革开放开始,供销社系统瓦解,而被废旧物资市场代替。各类小商贩和“拾荒者”成为废旧资源再回收利用的主力军,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但是无法解决那些无回收价值垃圾增量的问题,也无法解决垃圾在末端处理中的各类问题。
3.以方便末端处理为导向的垃圾分类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物质生活的丰富,垃圾的种类和产生量急速增长。而末端的垃圾处理能力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,出现“垃圾围城”的现象。从而倒逼前端垃圾收集工作,开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,减少环境污染。
在成为真正意义的垃圾之前,这些物品也是人们的生活工作所需,其生产已经消耗了资源,其分解…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,我们发现其分解竟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精力。
垃圾分类是一个整体性、系统性和全覆盖式的大工程,从居民手里产生垃圾到最终再生资源的再次利用,整个垃圾分类的链条可以分成四阶段,包括:分类投放(居民层面)、分类收集(社区层面)、分类运输(清运)和分类处置(垃圾处理)。垃圾分类重在两头,居民所在源头的垃圾分类和企业在尾端的垃圾处理。在整个垃圾分类的链条里,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垃圾的分类处理能力。
1.垃圾分类
垃圾分类,虽然麻烦但很有必要,垃圾分类主要目的是将干垃圾变少,湿垃圾的分类处理量、可回收物利用量增加,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分拣的成本,同时对垃圾的末端处理也至关重要。总体来说,垃圾最后的归宿有两个——无害化和再利用。
分类后的有害垃圾会被送至废危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,部分无法利用的干垃圾会被热解焚烧。而大家丢掉的小龙虾和珍珠奶茶会进入发酵堆肥程序进行再利用,属于可回收垃圾的玻璃、金属、塑料、纸张、织物等废弃物也会被送至回收企业的处理厂。
2.垃圾收集和运输
在垃圾做好分类以后,为方便后续末端垃圾的处理,我们需要分别运输不同种类的垃圾。这里我们可以效仿垃圾处理比较成熟的日本。在日本,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由城市的各区负责,各区会根据垃圾种类和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制定详细的收集计划,对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及收集频次进行合理调整。而对于部分收集运输范围较大的城市,通常会设立垃圾中转站,以便把垃圾从中小型车辆转运到大型运输车辆。
同时,在垃圾清运的过程中,环卫部门装运垃圾车辆多次往返,每次仅运输一种垃圾,由此避免了“混装混运”。不同类别的垃圾被运输到不同的垃圾处理工厂,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。
3.垃圾处理
(1)填埋处理
垃圾填埋是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。因为方法简单、投资少,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,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。主要是把各处的垃圾拉到填埋场,埋完后等待垃圾发生各种反应,慢慢分解、减量。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,早期无控制的填埋已发展到卫生填埋,包括滤沥循环填埋、压缩垃圾填埋、破碎垃圾填埋等。
但是填埋存在很多的问题,比如占用大量土地、污染地下水、影响周边环境……导致不可持续发展,比如当年日本水俣病就是水污染带来的。现在已经找到控制燃烧垃圾污染大气的方法,因此,垃圾的焚烧将来会是垃圾减量的决定性方法,而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才是最根本的王道。
(2)焚烧处理
我们经常用的方法还有焚烧,但我们都知道,一点火就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,如果不知道烧的东西具体都有啥,反应后的产物就更加不可控了。优化焚烧细节就更加有必要了。随着焚烧处理过滤有害物质的技术的发展,焚烧处理相对填埋处理来说会更有利。2017年,北京一共焚烧处理了326.5万吨垃圾,比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少去三成,而上海这一年焚烧处理的垃圾数量已经差不多等同于填埋的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垃圾焚烧发电近年来发展迅速。据北极星环保网数据,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就已达到43.84%。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,与填埋相比,同样的生活垃圾处理量,焚烧厂占地面积仅为填埋场的1/20-1/15。生活垃圾在填埋场的分解时间通常需要7-10年,而焚烧只需2小时左右即可处理完毕,且减量可达90%。与煤发电相比,焚烧1吨生活垃圾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量208-283kg。
中国循环经济的测算表明,平均每吨垃圾焚烧后可发电300多度。大约每5个人产生的生活垃圾,通过焚烧发电即可满足1个人的日常用电需求。垃圾含水量大热值低,影响燃烧效率是焚烧面临的最大挑战。而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分离干湿垃圾,提升热值。
但这也存在问题,垃圾焚烧虽然在垃圾减量和热能利用(发电)上有较大优势,但其带来的二噁英污染物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。二噁英一旦进入人体,会长久驻留,破坏人类免疫系统、改变甲状腺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以及生殖功能,最为敏感的是影响人体发育,导致胎儿畸形,所以我需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,继续提高我们的垃圾焚烧技术。
随着垃圾分类的大力推动,目前“互联网+”正在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治理体系的建设。在前端,通过APP积分兑换等有效手段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;在中端,废品品类、数量、地点分布被实时监控;在后端,垃圾流向及资源化利用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比如,当大家都在吐槽无法区分干垃圾与湿垃圾时,已经有人开发了垃圾分类的小程序,拍照就可以自动识别出来到底是什么垃圾,是不是很方便?
除了识别垃圾,还有扔垃圾的服务也陆续被推出。支付宝在上海地区推出了小程序“易代扔”,网上预约,上门回收,仅限于可回收物,按重量计算,服务内容包括家电数码回收、生活垃圾回收、大件付费回收等上门回收服务,可获得相应的蚂蚁森林能量。对于996的上班族、不愿和不便出门的人群,代扔垃圾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还有小黄狗App,小黄狗的具体业务是在小区、写字楼等地放置智能垃圾桶,用户在交互界面选择投放的可回收垃圾种类,称重后分类计价,可在App提现。回收设备装满后,工作人员会将垃圾统一运往分拣机构。
除此以外,还有专做To B业务的闲豆,定期回收企业客户的废纸箱、纸板,之后运输到自营打包厂,将废纸压缩后出售给造纸厂再次循环利用。其客户包括大型连锁商超、写字楼、酒店和众多互联网电商公司。
最后再说一组数据给大家打打鸡血,瑞典人的生活垃圾中,被填埋的非可再生垃圾只占1%,作为垃圾处理最为优秀的国家,瑞典的垃圾中有36%得到循环利用,14%再生成化肥,另外49%被焚烧发电。好笑的是,瑞典人的国产垃圾被处理得太干净了,因此每年要进口垃圾来供热。
数据来源:中国统计年鉴(Data Analytics 软件制作)
而我国人口众多,是垃圾产生大国,每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,这些垃要是可以合理分类、燃烧、供热,那么长江以南地区的人民在冬天将可以用上免费地暖。在这样美好的愿景下,我们只需要先将垃圾分类贯彻一下就好。环境是我们大家的,无论身居何位,有一份能力,就承担一分责任。